04
左冠脉导管一般知识和操作
1. JL冠脉导管在头端后有两个已塑形的弯度
2. 两个弯度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其导管的形状型号 (3.5,4.0, 5.0, 6.0)
3. JL形状型号的选择取决于升主动脉弓的长度和宽度:
比较瘦小或升主动脉供窄的人:JL3.5;
比较胖或升主动脉弓扩张的人:JL5.0 or 6.0
JL4可使用于多数患者。
4. 导管技术比较简单:导管头端沿着升主动脉弓边缘推进,直至其滑入左主干开口处(跨过主动脉弓后不要急剧推进即可)。
左冠脉造影的操作过程
一般情况,大多数左冠脉造影可选择JL4;
如果X线胸片提示胸主动脉增宽,且向左突出,可选择JL5;
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伴明显狭窄后扩张时,可选择JL6。
管子大小
小
管子大小
合适
管子大小
大
技巧
如果左冠脉造影不能顺利导管到位,可于局部适当调整导管位置,多能顺利到达。调整左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时应双手同时协调动作。即右手负责旋转导管,左手负责推拉导管,双手动作幅度不宜过大、过快,否则导管不易到位,且易使其扭曲、打折甚至折断。
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上述方法仍不能使导管顺利到达LM开口,应考虑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应反复回放左心室造影或者升主图像以寻找左冠脉开口位置。如证实左冠状动脉开口起源异常,Judkins导管往往不能顺利到位,此时可更换Amplats造影导管(AL-I,AL-II),一边缓慢注射造影剂,一边借助造影剂的显影提示来移动导管尖端位置,自升主动脉根部逐渐向上,不断沿升主动脉壁旋转导管,直至找到左冠脉开口。
05
右冠脉造影的一般知识和技巧
右冠状动脉导管技术:
将导管推送至右冠脉尖端,顺时针方向旋转45°至 90°,则头端将被向后拉伸2-3 cm;
JR头端向前推进2 to 4 cm,在开口上方顺时针方向旋转 45°到 90°, 头端将旋转向下滑入
JR4的头端定位没有血管壁的支撑,因此更需要熟练的操作技巧
操作:
右冠脉发自中度扩张的主动脉时,可选择JR4;
当主动脉增宽伴主动脉弓延长或主动脉狭窄后扩张时,可选择JR5;
第二弯度的长度决定其导管的形状型号JR 3.5,4.0, 5,0。
右冠造影操作
于受身高、高血压及主动脉瓣病变的影响,升主动脉较短、较细或较长、较宽,这时可经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于主动脉窦用力“冒烟”,若发现右冠状动脉开口在导管尖端上方,需更换小一号导管如JR3.5,若冠状动脉开口在导管尖端下方,需更换大一号导管如JR4.5,JR5.0。
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常规Judkins导管往往不能到位,此时可更换Amplats造影导管如AR-I、AR-II、AL-I、AL-II等,多可以顺利到位。
06
大隐静脉桥
多吻合在升主动脉前壁上,常取左前斜位,多以JR4.0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在X线透视下根据标志血管桥的小银夹或以升主动脉造影为参考来寻找桥血管开口,也可沿升主动脉前壁移动导管尖端,边少量注射造影剂边寻找桥血管开口。
07
乳内动脉桥
乳内动脉起源于左锁骨下动脉,胸锁关节转折处外侧附近。可应用Bypass导管或Judkins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也可应用乳内动脉专用造影导管。
在正位投照下,将导管连同J型导引钢丝送至主动脉弓的锁骨下动脉开口附近,将导引钢丝撤至导管内,同时顺时针旋转导管,使其开口指向上方(指向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推送导引钢丝常可顺利进入锁骨下动脉,将钢丝送至锁骨下动脉中远段,导管沿钢丝送至左锁骨下动脉中线附近,撤出导引钢丝,边注射造影剂边轻柔回撤导管,使导管尖端始终指向足端,接近锁骨下动脉转折处时,“冒烟”可发现乳内动脉。
特殊造影管,造影更清晰
08
Amplazter导管的基本用法
弯度塑形为半圆形,头端与弯度成垂直延伸方向;
AL导管的形状型号取决于弯度的直径大小 (AL1,2, 3);
在一般Judkin导管不能到位下,多数成人AL 可达到满意的使用效果;
其水平头端容易指向冠脉开口处;
AL导管比普通JL导管容易引起血管撕裂的现象发生。
操作有风险!一定要有经验,特殊构造进入冠脉后提拉会深钻,所以不可轻易提拉!
一般Amplater导管操纵性均较差,动作一定要缓慢和轻柔,多由有经验的医生完成;
导管形态分为管尖下垂形和上挑形;
造影结束后如果忽视导管特点轻易拔出,极易造影冠脉开口的撕裂;
当Amplats导管的底弯部位于冠状动脉开口水平线上方时,可直接撤出导管结束造影
当Amplats导管底弯部在冠状动脉开口水平线下方时,切忌直接撤出导管,而应向内推送导管,以底部为支撑点,使导管尖端后退,离开冠状动脉开口,再旋转导管尖端,使之完全偏离冠状动脉开口,最后撤出导管,避免损伤冠状动脉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