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国际禁毒日
一起对毒品说“不”
近年来,
随着国家打击毒品犯罪的力度加大,
犯罪分子转而盯上
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
这类新型毒品,
“互联网+物流寄递+电子支付”类
非接触式犯罪手段
也逐渐成为网络化毒品贩运的常见形态
......
网购“迷奸水”
自用兼倒卖
阿宏(化名)在浏览网站时,看到了有人发布“迷奸水”的营销广告,便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与卖家联系购买。很快,阿宏便与卖家协商好了购买数量及金额,并向其转账支付了钱款。随后,卖家以运送护发素、发胶等物品名义向阿宏邮寄“迷奸水”。
自用了1瓶之后,阿宏发现了“商机”,又多次购买“迷奸水”倒卖牟利。
不久,阿宏被民警抓获并供出下家,在当场缴获的“迷奸水”中,均检出γ-羟丁酸成分。
γ-羟丁酸是什么?
γ-羟丁酸,是我国规定管制的第一类精神药品,属于合成毒品。因无色无味会导致暂时性记忆丧失、恶心、呕吐等症状,而被犯罪分子用作麻醉药品或者迷奸药物。
近年来,在常见毒品难以获取的情况下,吸毒人员转而寻求新型毒品,或者麻精药品、新精神活性物质及未列管成瘾性物质代替。部分贩毒人员为避开公安机关的侦查,通过线上社交软件沟通买卖毒品时,采用谐音、简写、拼音等传递毒品名称,交易时以定点放置、远程寄递、多重包装等方式完成。自以为这些行为高明,实则掩耳盗铃,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切不可心存侥幸。
小思提醒
毒品一般是指使人形成瘾癖的药物,这里的药物一词是个广义的概念,主要指吸毒者滥用的鸦片、海洛因、冰毒等,还包括具有依赖性的天然植物、烟、酒和溶剂等,与医疗用药物是不同的概念。
1.
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全面认识当前药物滥用种类,远离成瘾性物质。“传统毒品”有海洛因、吗啡等,“合成毒品”有冰毒、“神仙水”等,新精神活性物质有氯胺酮、合成大麻素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具有强烈的兴奋和致幻作用,吸食过量可能导致急性中毒甚至死亡。其滥用的社会危害性十分严重。
2.
警惕“提神”“减肥”“无烦恼”“不上瘾”“无毒害”等引诱他人滥用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的谎言骗术,切忌非医疗目的使用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
3.
远离易染毒场所、拒绝涉毒损友,提高自控能力,不要相信“吸一次不会上瘾”,保持警觉戒备意识。
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
思明法院受理毒品犯罪案件
环比下降58.82%。
01
依法严惩毒品犯罪
2024年上半年审结涉毒品犯罪4件5人,无一例免刑,以法治之力筑牢禁毒防线。
02
强化禁毒治理联动机制
与厦门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市疾防中心共建,建立信息共享、协同普法、联合帮教等联动机制。
03
“审判+宣传”靠前治理
将禁毒宣传教育融入司法审判,2024年6月26日,思明法院公开开庭并当庭宣判被告人兰某等五人贩卖毒品罪案,思明区文旅局、文化娱乐行业从业人员、师生代表等40余人受邀参加旁听。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提高识毒防毒拒毒能力,
选择绿色健康人生!
供稿:陈姝 林晓清 傅嘉琳
原标题:《国际禁毒日| 网上啥都能买到,但这种东西千万不能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