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決賽

足球世界杯规则

賽前

編輯

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出席決賽,而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德基什內爾因病無緣決賽

2014年7月11日,國際足協任命來自意大利的尼古拉·列佐里為本屆世界盃決賽球證,並由其意大利同胞連拿托·法韋拉尼和安德烈亞·史提芬尼擔任旁證,而厄瓜多爾球證卡路士·韋拉和基斯坦·萊斯卡諾則分別擔任第四和第五官員。[63]列佐里的正職是工程師,他自2002年起替意大利甲組聯賽執法,之後於2007年成為FIFA國際球證,得以為國際性比賽執法。[64]其首場國際比賽是德國對羅馬尼亞的友誼賽,在這場比賽中共發出了兩張黃牌。[65]在2014年世界盃早前的比賽中,列佐里便執法了分組賽西班牙對荷蘭、尼日利亞對阿根廷的比賽,以及阿根廷對比利時的半準決賽。在此之前,他也曾主哨2010年歐霸盃決賽和2013年歐洲聯賽冠軍盃決賽。此外,列佐里還是2011年國際足協世界冠軍球會盃、2012年歐洲盃和2013年國際足協U20世界盃的主球證之一。他成為繼1978年的塞爾吉奧·戈內拉(英語:Sergio Gonella)和2002年的皮耶路易吉·哥連拿之後,第三位執法世界盃決賽的意大利球證。[63]

世界盃閉幕式在決賽前一小時四十分鐘舉行。閉幕式分為兩幕,共持續約20分鐘。[66]第一幕有22名森巴舞者和眾多其他表演者,其中32名舞者身着以各參賽隊顏色裝飾的服裝。第二幕的音樂表演由哥倫比亞歌手莎琦拉領銜,歌手卡利尼奧斯·布朗(英語:Carlinhos Brown)、懷克里夫·金、亞歷山大·皮雷斯(英語:Alexandre Pires)和伊維特·桑加洛(英語:Ivete Sangalo)以及結他手卡路士·桑塔納也參加了演出。[67][68]巴西超模吉賽兒·邦臣與西班牙前著名球員卡利士·佩奧爾則共同將大力神盃擺在頒獎台上並為之揭幕。[69]

巴西總統迪爾瑪·羅塞夫邀請即將出席第6屆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的金磚國家領導人觀看決賽。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回應道:「體育給世界各國傳遞友好精神和歸屬感,國際足協或許能成為各國溝通的橋樑」。[70]受邀請出席賽事的國家領導人,還有下屆世界盃主辦國俄羅斯的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71]上屆主辦國南非的總統雅各布·祖馬、匈牙利總理域陀·柯班、加蓬總統阿里·邦戈以及安提瓜和巴布達總理賈斯頓·布朗。[72][73]作為決賽隊伍的代表,德國總統約阿希姆·高克和總理安格拉·默克爾也有到場,[74]但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則由於孫子的生日和咽喉炎的原因無法出席。[75]許多名人和運動員也出席了決賽,包括莉姲娜、丹尼爾·基克、米·積加、艾斯頓·古查、大衛·碧咸、湯姆·布雷迪、奧利維爾·達葛治、勒邦佔士和基斯頓·韋利。[73]到場觀戰的還有前世界盃冠軍成員法比奧·簡拿華路、路德·馬圖斯、丹尼爾·巴薩里拉、馬高·馬特拉斯和比利等人。[73][76][77][78]儘管在準決賽中慘敗於德國,但由於阿根廷與巴西是足球世仇(英語:Argentina–Brazil football rivalry),現場的巴西觀眾大多支援德國隊。[79][80][81]

德國排出4-2-3-1的陣式,但由於基迪拉在賽前熱身時小腿受傷,他們被迫在最後時刻調整陣容。基斯托夫·基拉馬取代他正選登場,[82]而德國隊在其餘位置上的人員與準決賽戰勝巴西時沒有任何變化,門將為紐亞,後衛從左到右分別為賀維迪斯、曉姆斯、謝洛美·保定和菲臘·拿姆,防守中場由巴斯坦·舒韋恩史迪加和基拉馬出任,中場球員由右到左是梅拿、卻奧斯以及奧斯爾,身披11號球衣的高路斯擔任前鋒。[48][83]阿根廷隊則排出4-4-2的陣式,本場比賽的正選陣容與準決賽對陣荷蘭時完全相同:上一場撲出兩記十二碼的羅美路繼續負責鎮守龍門,後防由左至右分別是盧祖、加雷、馬田·迪米捷利斯以及柏保路·薩巴列達,4名中場球員為安素·佩雷斯、盧卡斯·比基利亞、 查維亞·馬斯查蘭奴和伊斯基爾·拿維斯,美斯和希古恩擔任前鋒。[60][83]

上半場

編輯

第9分鐘,美斯帶球闖入德國隊禁區

德國隊於當地時間下午4點(協調世界時晚上7點)在74,738名現場觀眾面前首先開球,當時氣溫為23 °C(73 °F),濕度65%,全球電視觀眾人數估計為10.13億。[84][83][85]當地在開球時天氣晴朗,隨後轉為局部多雲。[86]比賽第3分鐘,因盧祖在距離阿根廷球門25碼(23米)處對梅拿犯規,德國隊贏得了一個自由球機會。但梅拿主罰的自由球直接擊中人牆,阿根廷隊利用反彈球迅速發動反擊。薩巴列達沿右路帶球奔襲,然後傳給禁區邊緣的希古恩。後者以一個狹窄的角度射門,但球從紐亞把守的左邊門柱偏出。第9分鐘,美斯在阿根廷右路盤帶過掉曉姆斯,闖入禁區。他試圖從底線回傳拿維斯,但舒韋恩史迪加搶先到達並將球解圍。[87]德國隊在早期擁有更多的控球權,但他們於第20分鐘的防守失誤讓阿根廷人獲得了CBS體育記者傑里·欣寧(Jerry Hinnen)所說的「目前為止雙方最好的機會」。卻奧斯頭球失誤,導致希古恩與紐亞形成一對一,但後者在禁區邊緣的射門偏出了球門。[88]第23分鐘,高路斯接到拿姆的傳中覓得破門良機,但薩巴列達趕在他射門前將球搶斷。[87]

第30分鐘,拿維斯在右路為阿根廷找到空檔並傳中進入禁區。希古恩接住來球,笠射越過紐亞破門。[87]他慶祝了幾秒鐘,但這個入球被判無效,因為他當時處於越位位置。[83]德國隊隨即換人,由舒賀爾尼入替14分鐘前頭部受傷的基拉馬。[89]賀維迪斯在第33分鐘因飛鏟踢中薩巴列達的小腿而吃到黃牌,之後美斯20碼(18米)開外的射門被舒韋恩史迪加封堵。一分鐘後,德國隊通過梅拿的突破從左路發起進攻,並將球傳給舒賀爾尼。後者朝球門左上角施射,但羅美路奮力將球撲出,[87]儘管奧斯爾擋住了他的視線。[83]美斯隨後獲得另一次機會,帶球闖入德國隊禁區,將球踢向球門。保定在球門線上解圍,阻止了阿根廷取得領先。[87]半場結束前不久,賀維迪斯在禁區內接應卻奧斯的角球甩頭攻門,被歐洲足協記者稱之為「半場最佳機會」,但他在越位位置上的頭球擊中門柱,半場結束時雙方仍是0-0。[90]

下半場

編輯

高路斯在下半場比賽中射門

下半場易邊後,阿根廷隨即以阿古路入替拿維斯登場,德國則沒有作出人員調整。希古恩在第46分鐘便迎來射門,但他從右翼盤帶射出的皮球偏出了紐亞的球門。一分鐘後,美斯在與門將一對一的對抗中也獲得了入球機會,但他的左腳低射同樣擦柱而出。阿根廷人在下半場前十分鐘的控球率超過了德國,第50分鐘,他們再次獲得機會;當希古恩在禁區內接到球時試圖射門,卻沒有踢中皮球。第56分鐘,紐亞在禁區內擊球的同時也扳倒了希古恩,儘管阿根廷評論員認為應該判罰十二碼,但列佐里沒有判罰,也沒有出示任何黃牌。高路斯於第59分鐘才完成德國在下半場的第一腳射門,然而他的射門力度不夠,被羅美路接住。四分鐘後,阿根廷有機會通過德米凱利斯的頭球破門,卻被回防的高路斯將球擋出底線。第64分鐘,馬斯查蘭奴在遺失球權後將高路斯撞倒,被黃牌警告。一分鐘後,他的隊友阿古路也因對舒韋恩史迪加犯規而領到黃牌。在下半場進行到一半的時候,《衛報》的斯科特·默里(Scott Murray)評論稱,上半場「一球未進,精彩絕倫」,但下半場「一球未進,而且……嗯,不那麼精彩」,不過他指出這仍然是一場開放的比賽。[87]

德國人在第71分鐘曾獲得一次絕佳機會,梅拿、舒賀爾尼和奧斯爾都參與了默里所形容的「Tiki-taka」配合,但當舒賀爾尼最終到達禁區、單刀面對羅美路時,卻未能控制好球,從而被門將沒收。美斯在第75分鐘也有一次射門,他在德國隊禁區邊緣跑動,試圖將球搓入球門左上角,但未能中櫳。當比賽還剩10分鐘時,拿姆傳中後,雙方在阿根廷球門柱附近發生扭斗,德國隊要求判罰十二碼,但列佐里判給阿根廷球門球。[87]隨後,卻奧斯在接奧斯爾的直塞球後為德國隊創造出機會,但他再次射偏。[83]雙方在最後5分鐘都進行了換人——費蘭度·加高換下佩雷斯為阿根廷出場,葛斯則入替高路斯為德國上陣。[87]這是高路斯最後一次代表德國隊出場,截至2022年,他仍然是世界盃歷史上入球最多的球員。[91][92][93]決賽在90分鐘後仍無入球,需要進入加時賽。[83]

葛斯在加時賽射入制勝一球

加時賽

編輯

加時賽上半場開始後不久,德國立即從左面組織攻勢。舒賀爾尼在小禁區接到葛斯的橫傳,但他的近距離射門被羅美路撲出。奧斯爾補射,又被薩巴列達用身體擋出。[87]隨後,美斯和阿古路在德國後場只有兩名後衛防守的情況下發動反擊,但保定成功攔截並化解危機。五分鐘後,洛迪高·柏拉斯奧在德國禁區內抓住曉姆斯的起跳失誤,以一記笠射(英語:Chip (association football))越過紐亞,但皮球掠門而出。[94]當加時賽進行到一半時,默里寫道,阿根廷隊「在前場的進攻欲望很低」,並推測許多球員可能「已經在考慮互射十二碼了」。[87]《每日電訊報》的艾倫·泰爾斯(Alan Tyers)則指出,美斯「看起來不太對勁」,而且他從半場結束後就一直表現不佳。[94]在加時賽下半場,德國隊於第113分鐘憑藉葛斯的入球打破僵局。舒賀爾尼在帶球突破左側的兩名後衛防守後落底傳中,葛斯胸部停球,繼而左腳窩利入網。[95]隨後不久,梅拿本有機會擴大德國的領先優勢,當時他帶球突破兩名防守隊員,但射門卻遠遠偏離球門。 在加時賽末段,美斯也有機會在理想距離內以自由球扳平比數,但他的射門高出橫樑。[96]隨着終場哨聲響起,德國以1-0獲勝。[87]除了高路斯,德國隊長拿姆和最後時刻入替出場的老將梅迪薩卡也宣布,這場決賽便是他們代表德國隊出戰的最後一場比賽。這三位球員總共為國家隊出場354次。[97]

詳細數據

編輯

德國 v 阿根廷

2014年7月14日16:00 (UTC−3)

德國

1–0 (加時賽)

阿根廷

葛斯 113'

報告

里約熱內盧,馬拉簡拿運動場觀眾人數:74,738球證:尼古拉·列佐里(意大利)

德國

阿根廷

GK

1

文奴爾·紐亞

RB

16

菲臘·拿姆

CB

20

謝洛美·保定

CB

5

麥斯·曉姆斯

LB

4

貝尼迪克特·賀維迪斯

34'

RM

23

基斯托夫·基拉馬

31'

CM

7

巴斯坦·舒韋恩史迪加

29'

LM

18

東尼·卻奧斯

RF

13

湯瑪士·梅拿

CF

11

米路斯拉夫·高路斯

88'

LF

8

梅蘇特·奧斯爾

120'

後備球員:

DF

2

奇雲·哥斯基奧斯

DF

3

馬菲亞斯·真達

MF

6

森美·基迪拉(受傷)

FW

9

安德列·舒賀爾尼

31'

FW

10

盧卡斯·普度斯基

GK

12

朗-羅拔·薛拿

MF

14

祖利安·達斯拿

DF

15

艾歷·杜姆

DF

17

佩亞·梅迪薩卡

120'

MF

19

馬里奧·葛斯

88'

DF

21

施高丹·梅斯達菲(受傷)

GK

22

羅曼·維丹費拿

主教練:

祖亞占·路維

GK

1

沙治奧·羅美路

RB

4

柏保路·薩巴列達

CB

15

馬田·迪米捷利斯

CB

2

伊斯基爾·加雷

LB

16

馬高斯·盧祖

CM

14

查維亞·馬斯查蘭奴

64'

CM

6

盧卡斯·比基利亞

RW

8

安素·佩雷斯

86'

AM

10

利安奴·美斯

LW

22

伊斯基爾·拿維斯

46'

CF

9

干沙路·希古恩

78'

後備球員:

DF

3

曉高·甘柏拿路

MF

5

費蘭度·加高

86'

MF

7

安祖·迪馬利亞(受傷)

MF

11

麥斯·洛迪古斯

GK

12

奧古斯丁·奧利安

MF

13

奧古斯托·費南德茲

DF

17

費達歷高·費南迪斯

FW

18

洛迪高·柏拉斯奧

78'

MF

19

列卡度·艾華利斯

FW

20

沙治奧·阿古路

65'

46'

GK

21

馬里安奴·安度查

DF

23

何塞·馬里亞·巴桑塔

主教練:

亞歷山卓·沙比拿

最佳球員:

馬里奧·葛斯(德國)

助理球證:

連拿托·法韋拉尼(意大利)

安德烈亞·史提芬尼(意大利)

第四球證:

卡路士·韋拉(厄瓜多爾)

第五球證:

基斯坦·萊斯卡諾(厄瓜多爾)

比賽規則:

90 分鐘賽事。

如有需要會進行 30 分鐘加時事。

若仍然賽和,會進行互射十二碼。

十二名後備球員。

最多三個換人調動。

數據

總計[98]

德國

阿根廷

入球

1

0

射門次數

10

10

射正次數

7

2

控球比率

60%

40%

角球

5

3

犯規

20

16

越位

3

2

撲救

2

6

黃牌

2

2

紅牌

0

0

戰術應用

編輯

德國在上半場採取控球和主攻的打法,主教練路維安排卻奧斯和舒韋恩史迪加為中場核心,兩人一旦得球後就會隨即傳球到右路,以便由拿姆發動攻勢。[99]面對德國強勁的進攻和組織力,阿根廷主教練沙比拿放棄與對方爭奪控球權,而是通過後衞和中場馬斯查蘭奴、畢格利亞和佩雷斯聯手擠壓德國球員,從而令對方徒有控球權,卻未能製造具威脅的傳球和射門。與此同時,阿根廷在搶斷成功後,則會由馬斯查蘭奴在後場傳球,再由前鋒美斯在右方牽引對方後衛,從中令希古恩和拿維斯取得更大的活動空間,試圖取得入球。德國後防線上的軟肋是客串左閘的賀維迪斯,雖然高大強壯但速度無法跟上阿根廷的小個子翼鋒:無論是拿維斯還是佩雷斯,都可以在右路透過一對一和數人之間的配合撕裂德國後防,而希古恩、美斯的反擊速度也是突破賀維迪斯的利器。路維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於是他在基拉馬受傷下場後換入舒賀爾尼擔任左翼鋒,奧斯爾改為進攻中場,陣式則變為4-2-3-1。路維希望利用許爾勒的跑動創造機會並且增強左路防守,同時,奧斯爾回到進攻中場位置可令球隊有更多的組織,進攻變得更機動。[99][100]

下半場,沙比拿將表現出色的拿維斯換下,並由阿古路入替出場。在阿古路上陣之後,球隊陣型改變為由希古恩和阿古路突前,美斯在兩人身後,佩雷斯回到中場位置。這樣的4-3-1-2陣容意味阿根廷將更多的直接攻擊德國的中堅,而不再通過邊路進行牽扯。但是,希古恩儘管上半場和曉姆斯的一對一中有着不錯的表現並製造了幾次機會,隨着比賽的發展,曉姆斯給他的空間和機會越來越小。另外,狀態不佳的阿古路也沒有對保定佔到任何便宜。而拿維斯的下場使得美斯獲得的幫助變得非常有限,讓舒韋恩史迪加在限制美斯上有了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舒賀爾尼的入替逐漸收效﹕他不惜體力的跑動讓賀維迪斯的防守壓力隨之減低,以及增加德國左路發動攻勢的次數。最終,葛斯攻入的致勝球為德國拿下第四座世界盃冠軍。[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