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膾炙人口」(ㄎㄨㄞˋ ㄓˋ ㄖㄣˊ ㄎㄡˇ, kuài zhì rén kǒu)是我們耳熟 nötig、廣泛應用於生活中的一句成語。當我們形容一首歌曲、一部電影或是一則故事廣受歡迎、人人傳頌時,便會自然地使用它。然而,這個詞語的字面之下,蘊含著從古代飲食文化到文學鑑賞的豐富層次。本文將綜合多方典籍資料,深入探討「膾炙人口」的字源本義、典故源流、語義演變及其文化內涵,為讀者呈現此成語的全貌。
字源解析:從舌尖上的美味談起
「膾炙人口」的根源,深植於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要理解其比喻義,必須先從其本義——兩種令人垂涎的古代美食入手。
字
注音
漢語拼音
本義
膾
ㄎㄨㄞˋ
kuài
指的就是膾細切肉,也就是切得精細的生肉片,尤以生魚片最為著名。
炙
ㄓˋ
zhì
指用火燒烤的肉類。
膾 (kuài),並非泛指所有肉類,而是特指經過精細刀工切成的細切肉。《論語・鄉黨》中記載孔子的飲食原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表明在春秋時期,將生肉切得越薄、越細,就越被視為一種美食的極致。中國食用生魚片的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周朝,《詩經・小雅》中便有「飲御諸友,炰鱉膾鯉」的記載,此處的「膾鯉」即是生鯉魚片。晉代名士張翰因思念家鄉的「鱸魚膾」而辭官歸隱的故事,更為「膾」這道佳餚增添了傳奇色彩。
炙 (zhì),字形本身即是「肉」在「火」上,形象地描繪了燒烤的烹飪方式。烤肉能夠激發肉質的香氣,榨出多餘油脂,使其外皮焦脆、內裡鮮嫩,自古以來便是深受大眾喜愛的食物。
因此,「膾炙人口」的最初始、最直接的含義,便是指像膾(生魚片)和炙(烤肉)這兩種公認的珍饈一樣,是人人喜愛、品嚐稱善的食物。
典故源流:從美食到美文的昇華
此成語的意涵演變,主要有兩個重要的參照點:
概念基礎——《孟子》的啟示
雖然不是成語的直接出處,但戰國時期的《孟子・盡心下》提供了一個關鍵的文化背景。孟子的弟子公孫醜請教,為何孝子曾參在他的父親曾皙去世後,敢吃人人都愛的「膾炙」,卻不忍心吃父親獨愛的「羊棗」?孟子回答:「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意即,膾炙是大家普遍都喜愛的美食,而羊棗只是曾皙個人的特殊偏好。這段對話確立了「膾炙」作為「普羅大衆共同喜愛之物」的文化符碼,為後來的成語比喻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直接出處——唐代林嵩的讚譽
根據《教育部成語典》記載,目前公認最早將「膾炙人口」四字連用,並賦予其文學比喻義的,是唐代文人林嵩。唐僖宗乾符年間,詩人周樸因遇黃巢之亂不屈而亡,後由僧人樓浩蒐其詩百篇。唐人林嵩在為這本《嵩周樸詩集》所作的序(收錄於《全唐文》)中,描述了周樸的生平,提到「先生名樸,字見素」,並稱讚周樸與其詩友如建州刺史李頻、方乾等人之間的詩歌唱和,其作品達到了「一篇一詠,膾炙人口」的境界。此處,林嵩巧妙地借用人人愛吃膾、炙的共同經驗,來比喻周樸等人的詩歌作品文辭優美,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愛、讚賞與傳誦。自此,「膾炙人口」完成了從形容美食到讚賞美文的華麗轉身。此後,如五代漢.王定保在《唐摭言》中亦有使用,而明代宋濂(被尊稱為宋學士)在評論劉彥的詩作時也曾讚曰:「不然彥最之詩,何為膾炙人口而弗厭哉?」,足見其流傳之廣。
語義演變與現代用法
隨著時間的推移,「膾炙人口」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大,其語義可細分為以下三個層次,均為褒義:
指美味的食物人人愛吃
此為成語的本義,雖然在現代較少使用,但在特定語境下依然貼切。
例句:逢年過節,媽媽總會準備一桌膾炙人口的佳餚,讓全家人大快朵頤。
例句:這家餐廳的小籠湯包遠近馳名,滋味膾炙人口,總是高朋滿座。
比喻美妙的詩文或藝術作品為人讚賞、傳誦
這是最核心、最經典的用法,意指美妙的詩文為人所讚賞傳誦。好的詩文之所以能流傳,正是因為其內容或文采能獲得為人所讚賞的共鳴,使的詩文為人所傳頌。
例句:李白的《靜夜思》是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幾乎所有華人都能吟誦。
例句:金庸的武俠小說情節曲折,人物鮮明,早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文學經典。
比喻任何精妙且備受稱譽的事物
這是語義的延伸,比喻事物精妙而備受稱譽。當事物精妙而備受大眾喜愛,我們便可用此成語,形容其精妙而備受稱誦的狀態。
例句:鄧麗君的歌曲旋律優美,情感真摯,至今仍是膾炙人口的時代金曲。
例句:阿里山櫻花季的盛開美景,是每年春天膾炙人口的一大盛事。
詞語辨識與關聯
類別
詞語
說明
近義成語 (近義詞)
口碑載道
意指眾人的稱頌、讚揚傳遍各處。側重於因品德、服務或功績而獲得的普遍好評,多用於人或事;而「膾炙人口」則更偏向於形容作品、文章或廣為流傳的事物本身。
反義成語 (反義詞)
乏善可陳
形容事物平庸,沒有什麼優點值得稱道。
形音辨誤
炙 (ㄓˋ) vs. 灸 (ㄐㄧㄡˇ)
「炙」是火烤之意;「灸」則指中醫的艾灸療法,以火灼燒穴位,二者形近義異,不可混淆。
此外,亦有一些與「膾炙人口」意義相近的衍生詞語:
流膾人口:意同膾炙人口。
膾炙一時:指在某個時期內非常受歡迎、廣為流傳。例如明代毛以燧在〈曲律跋〉中評論王驥德的作品時便說:「先生(王驥德)作有《題紅記》,及《男後》、《離魂》、《救友》、《雙環》、《招魂》諸劇,膾炙一時。」
膾炙天下/膾炙海內:形容其受歡迎的範圍遍及全國,影響力極廣。
常見問題
問: 「膾炙人口」的「膾」到底是什麼意思?是指生魚片嗎?
答: 是的,「膾」在古代指精細切製的生肉,其中又以生魚片(如「膾鯉」、「鱸魚膾」)最為人所稱道。可以說,它是古代版的「刺身」或「生魚片」,是當時公認的頂級美味。
問: 這個成語最早的出處是唐代還是戰國?
答: 這需要區分看待。將「膾炙」視為「大眾普遍喜愛之物」的概念,最早可見於戰國時期的《孟子》。但將「膾炙人口」四個字組合起來,用以比喻「詩文廣受歡迎」的用法,目前公認最早的文獻出處是唐代林嵩的〈周樸詩集序〉。
問: 「膾炙人口」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嗎?
答: 一般不直接用來形容人本身。此成語主要形容的是作品、事蹟、名聲、故事或某項事物。例如,我們不會說「這位科學家膾炙人口」,而會說「這位科學家的發明事蹟膾炙人口」,形容的是與他相關且廣為流傳的事物,而非他個人。
總結
成語「膾炙人口」是一趟從味覺到心靈的文化旅程。它始於古代中國人對「膾」與「炙」這兩種極致美食的共同熱愛,經由《孟子》的哲思奠定其「普遍受歡迎」的文化基因,最終在唐代文人林嵩的筆下,昇華為對優美詩篇的至高讚譽。如今,它已成為一個極具生命力的詞彙,用以稱頌一切廣受大眾喜愛與傳揚的美好事物。理解其背後的層層意涵,不僅讓我們更精準地運用這個成語,也讓我們得以窺見中華文化中飲食與文學交融的獨特魅力。
資料來源
膾炙人口[正文] – 成語檢視- 教育部《成語典》2020 [進階版]
膾炙人口[正文] – 成語檢視- 教育部《成語典》2020 [基礎版]
膾炙人口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