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目录

世界杯瑞典

道藏一切经

编辑

藏经目录

编辑

葛洪在《抱朴子·遐览》记载其师郑隐的藏书,分为“道经”和“诸符”两大类,内容涉及仙道方术、九宫三奇、推步天文、河洛谶记。

陆修静在泰始七年(471年)上呈《三洞经书目录》,著录南朝初期江南流行的三批道经群:洞真部上清经、洞玄部灵宝经、洞神部三皇文,以及药方符图,这是道教史上第一部道藏目录学著作,确立后世道藏的“三洞”分类。

在至元十二年(1275年)刻石的〈道藏尊经历代纲目〉,叙述道教经书的源流和流传状况,起始自陆修静(406-477)上呈《三洞经书目录》至宋德方(1183-1247)刊刻玄都宝藏为止。

《大明道藏经目录》和《道藏阙经目录》是现在仅存的古代道藏目录。

名称

编纂者

年代

收书数量

备注

存佚

抱朴子·遐览

葛洪

晋元帝建武元年(317)

261种、1299卷

[3]

三洞经书目录

陆修静

宋明帝泰始七年(471)

1228卷

[4]

【佚】

玉纬七部经书目

孟法师

南梁

n/a

[5]

【佚】

陶隐居经目

陶弘景

南梁

n/a

[5]

【佚】

玄都经目

玄都观道士

北周武帝天和五年(570)

2040卷

[6]

【佚】

三洞珠囊

王延

北周建德三年(574)

8030卷 (经传疏论)

[7]

【佚】

隋朝道书总目

n/a

隋炀帝

377 种、1216 卷

[8]

【佚】

玉纬经目

尹文操

唐高宗

7300卷

[9]

【佚】

一切道经目

史崇玄

唐朝先天初年

2000馀卷(藏内见在经)

[10]

【佚】

三洞琼纲

张仙庭

唐玄宗

7300卷

[11]

【佚】

三十六部经藏目

n/a

唐朝天宝年间

2130卷

[12]

【佚】

宝文统录

王钦若

宋朝大中祥符年间

4359卷

[13]

【佚】

宋万寿道藏经目录

黄裳

宋徽宗

5481卷

[14]

【佚】

道藏阙经目录

n/a

明朝

794种、2040卷

[15]

大明道藏经目录(正、续道藏目录)

张国祥

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

1415种、4517卷

[16]

重刊道藏辑要总目重刊道藏辑要子目

贺龙骧

光绪三十二年(1906)

292种、531卷

[17]

道门一切经总目

贺龙骧

光绪三十二年(1906)

[18]

题解

编辑

名称

编纂者

年代

范围

备注

道藏目录详注

白云霁

明朝天启六年(1626)

简注《正统道藏》及其《续道藏》

[19]

三洞四辅经目

编辑

隋唐道士升阶时,会受戒律、经教、符箓作为凭证。按《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和《三洞奉道科戒》,其次第大略为三皈五戒(清信弟子)、正一箓、五千文箓、洞神经箓、灵宝经箓、上清经箓[20]。明清正一道的道士品阶,则是按照《天坛玉格》,该书是整合宋元道法法职阶序与既有经箓法位的产物[21]。

又按道教传说,历代圣人帝王、道教祖师自神仙得受道经,上起三皇,下到汉武,乃至于张天师、魏夫人、葛仙翁等。

类型

名称

编纂者

年代

范围

备注

存佚

上清经

上清源统经目

n/a

南北朝

上清经卷

[22]

【佚】

真诰·甄命授·道授

陶弘景

南梁

上清经卷

[23]

茅山志·道山册

刘大彬

元朝天历元年(1328)

茅山宗所奉道经

灵宝经

灵宝经目

陆修静

刘宋元嘉十四年(437)

灵宝经卷

[24]

【佚】

敦煌遗书 P2861、P2256

宋文明

南北朝

灵宝经卷

[25]

黄箓立成仪·斋坛安镇经目

蒋叔舆

南宋

灵宝斋会施用道经

洞神经

太上洞神三皇仪·三皇券文

n/a

南北朝

洞神经十四卷

太玄部

传授经戒仪注诀·序次经法

n/a

南北朝

太玄部经

三洞经四辅经

三洞奉道科戒·法次仪

金明七真

南北朝或隋唐

〈灵宝中盟经目〉〈上清大洞真经目〉

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

张万福

唐朝

〈戒目〉 〈正一法目〉〈道德经目〉〈三皇法目〉〈灵宝法目〉

太上黄箓斋仪·转经

杜光庭

唐朝

三皇至汉武等所受道经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