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约花了四五天,看完了陈忠实的名著《白鹿原》。此前只看过电影版本,未读原著。读过原著,才知电影不能看,压缩得实在太多了,从中无法全面把握故事情节,更不能深刻理解作品。
《白鹿原》写得确实好,情节设计、结构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表达、叙事艺术、表现手法,等等,都堪称上乘,是不可多得的长篇巨著,无愧于茅盾文学奖与“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作为“反思文学”潮流的产物,《白鹿原》立意于寻根主题,在从清朝末年一直到新中国红卫兵时期的大跨度叙事中,带着对精神中“真”的追求写出儒家文化的精髓,来宣传中国文化的深刻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完《白鹿原》,我产生的最深刻的感想,就是八个字,“乱世之富譬如朝露”。这个意思是说,在那兵荒马乱的时代,靠勤劳是很难致富的,即便侥幸富起来,也会很快失去。
小说里写的两家,白家和鹿家,他们的祖辈靠勤劳致富,变成了自己也亲自劳动的小地主,但是从白嘉轩和鹿子霖时代开始,进入了乱世,他们千方百计积累起来的财富却都保不住,先是白家被迫卖给了鹿家,后来鹿家被迫又卖给了白家,最后白家也不得不卖地、辞退长工,衰败下去——后来因祸得福,没被划成地主。
不仅是已经积累起来的财富保不住的问题,在乱世穷人已经无法通过勤劳致富了。小说里,黑娃曾经有过勤劳致富的愿望,鹿兆鹏不客气地送他八个字:宫中楼阁、痴心妄想。
鹿兆鹏是共产党员,想发展黑娃,让黑娃去参加“农讲所”。黑娃不愿意去,对鹿兆鹏说了自己的生活规划:
我想蒙着头闷住声下几年苦,买二亩地再盖两间厦房……
黑娃的人生规划能实现吗?事实证明,是不可能的。战争打响了,征粮征得老百姓苦不堪言,更何况还要征丁,此外还有土匪抢劫。再怎么美好的人生规划,也经不起这样的破坏。人祸更加上天灾,老百姓的日子没法过,或饿死或病死或被打死,没死的苦苦挣扎着。
有些表象,可能让人觉得“乱世之富譬如朝露”不全对,比如有些军阀、官僚、土匪能“勤劳致富”,但其实不然,他们不过是暂时保管财富而已,命能活到哪天还没个准儿呢。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乱世无法勤劳致富,侥幸富起来也守不住,在天灾人祸面前,包括生命都是朝不保夕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白灵和朱先生。
白灵是白嘉轩的女儿,是这个地主家庭的背叛者,她天资聪颖,而且勇敢有主见,从小缠着要上学,启蒙之后违背父亲的意志去县城上洋学堂,又与鹿子霖二儿子鹿兆海相爱,并决定一起参加革命。
通过投铜钱猜正反面,鹿兆海决定加入共产党,白灵决定加入国民党。但后来反过来了,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灵因痛恨国民党而决定加入共产党,但鹿兆海因为去上军校而选择加入了国民党。
谁也不愿意改变信仰,思想上的分裂,白灵与鹿兆海的爱情没有了基础,随之分手。这里,白灵在共产党遭受大屠杀时毅然选择加入共产党,这种精神是了不起的。在鹿子霖大儿子鹿兆鹏的介绍下,白灵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一名地下党员。
鹿子霖的两个儿子,大儿子鹿兆鹏是白鹿原上最早的也是最坚定的共产党员,二儿子鹿兆海加入了国民党。白灵本来与鹿兆海相爱,后来又爱上了鹿兆鹏,两人成为夫妻,生有一个儿子叫鹿鸣。
白灵最后的命运令人压抑和无奈。白灵在城内大闹教育部长的讲话现场,拿砖头砸中了教育部长,身份暴露被追捕。在鹿兆海帮助下逃出城,找到了红军队伍,但却在反右倾扩大化中,被冤枉成间谍而遭到活埋,最后也没有人对此负责。
解放后,白嘉轩收到了解放军送来的白灵的烈士证。
看到这里,我想起有些人说莫言利用小说反D的事,奇怪相似的情节,却没人说陈忠实利用小说反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先生之所以姓朱,不知道是否意在寓朱熹儒家思想在其中,总之朱先生在小说中是儒家思想文化的象征。
作为一个地方贤达、著名文人,朱先生受到了几乎历代所有官方的重视,无论县官、军阀、县长,都对他颇为敬重。这或许就是文化的力量,就是思想的力量。在权势面前,朱先生不卑不亢。在老百姓面前,朱先生不高不傲。
朱先生治学严谨、深明大义,曾积极禁烟,亲自销毁自己大舅子白嘉轩的罂粟田;曾只身赴清军大营,凭借三寸之舌劝退了围城的清兵;曾在白鹿书院大门口拴两只大狗,咬退乌鸦兵(军阀);曾为抗日战死的晚辈鹿兆海跪下守灵,与几位老者宣誓上战场抗日……
为了编撰地方志,朱先生呕心沥血,最后没钱甚至卖树刊印。完成地方志编撰,朱先生就去世了,留下遗嘱,丧礼从简。
但是下葬那天,附近老百姓都自发来为朱先生送灵,灵车后跟着数不清的人,灵车所过之处,村民早已等候在路旁村口,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倾巢而出跪在雪地里,……这是白鹿原附近亘古未见的送灵仪式。
做过土匪的黑娃弃恶从善,成为朱先生最后一个弟子,写下挽联“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白嘉轩慨叹“世上肯定再也出不了这样的先生了”。
可悲的是,后来红卫兵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挖开了朱先生的墓鞭挞死尸,把朱先生作为“孔老二的活靶子”进行批斗。
在此处,作者使用了魔幻手法。在朱先生极度简单的墓里,只有一块砖,反正面分别写着“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一红卫兵愤恨摔砖,砖分为两层,原来是两块砖磨薄了又贴在一起的,中间又刻着一行字,“折腾到何日为止”。
这明显是作者在表达一种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体上,《白鹿原》是有浓厚悲剧色彩的小说,表现了人物在无序的社会状态下不可捉摸的但却是注定了的悲剧命运。所以,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很难不被那些悲怆的文字冲击得湿润了眼眶。
但是,《白鹿原》悲而不凉。在其令人压抑、叹息、感慨的悲剧色彩之下,因为文化之根的坚韧,因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仍然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所以,湿润了眼眶的还有来自于感动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