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过春节,年味一样浓

世界杯瑞典

“红红火火过大年。”在中国人的词典里,年是喜庆的,只有热烈奔放的红色才能代表。

春联、福字、鞭炮、红包、服饰,都以火红为基调,并给了它一个优美的名字——中国红。

而如今,“绿色”比火红更为抢眼,已渐渐成了过年的新关键词,变身酷酷的新年俗,营造出不一样的年味儿。

此绿非彼绿,并非指色彩,而是环保生活的代名词——

用安全无害的电子鞭炮,替代高污染、危险系数大的传统爆竹,节约又文明。

崇俭戒奢,厉行勤俭,量入而出,不过度采买,不浪费食物,减少“餐桌上的浪费”,省钱又健康。

洒扫庭除,清洁居所,栽花种树,添绿增彩,养眼又舒心。

不大吃大喝,讲究合理搭配,营养均衡,不给肠胃加负担,不让春节变“春劫”,科学又养生。

跳跳绳,跑跑步,唱唱歌,跳跳舞,少玩游戏不赌博,益智又强体。

少产垃圾,合理分类,回收资源,物尽其用,减负又环保。

摈弃陋习,不铺张,不攀比,不讲排场比阔气,轻松又和谐。

低碳出行,少开车,多拼车、骑车,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缓解道路压力,不给城市添堵,方便又快捷……

这些,都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是在为一个幸福祥和的春节添砖加瓦。

这些,都是并不起眼的点滴,它们所倡导的理性、文明、健康的消费观和人情观,会汇流成澎湃的潮水,改变生活的底色。

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平时省吃俭用,盼着过一个肥年,恨不得把全部好东西都摆上桌,与亲人共享;

物质丰富的今天,年过得丰盛一点无可厚非,但口腹的享受、穿戴的光鲜,人情和面子,都已不是迫切的追求。

人们更渴望的是,赋予春节更厚重的内涵,更高雅的格调,更独特的意义,能镌刻在家庭成员的记忆深处,成为珍贵的礼物与精神财富。

绿色过春节,年味一样浓。

说到底,过年品的是风味,聚的是人心,感的是亲情,写的是回忆,那些意义深远的小美好、小幸福、小片段,远比物质上的泛滥、形式上的花哨、氛围上的喧嚣要留得长久,更触动内心。

(本文原题为《“绿色”:今年春节新热词》,来自《中国妇女报》2020年1月17日8版)

原标题:《“绿色”过春节,年味一样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