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下令胡部和传统乐部相互合作
共同创造乐曲
西域民族乐舞开始与
传统汉族乐舞互相 融合发展
最终造就了
繁盛瑰丽的 唐朝乐舞
接下来,跟随千千
于曼妙舞姿中
于悦耳天籁里
共赏大唐乐舞艺术
由大明宫研究院出品的专栏
【不无聊的研究】
让唐史“更有料”
第十一弹为你带来舞动长安之
“胡舞”篇
· 不无聊小剧场 ·
胡旋舞起源中亚的 粟特族,汉文史籍中称康国、史国、米国等。粟特人是当时操控着中亚一带国际贸易的主要民族,他们说着一种印欧语,虽然都是散落的小国,但特别会经商,往西跟波斯人交易,往东则把货物沿着 丝绸之路带入中原。康国人善歌舞,更早在北周帝迎娶突厥公主时,就有记载随公主陪嫁的康国舞蹈者。在隋朝的“ 九部伎”和唐朝的“ 十部伎”都有一支“ 康国伎”,就是善跳胡旋舞的康国舞蹈者。
胡旋舞是唐代最盛行的外来舞蹈之一。节拍 鲜明奔腾欢快,多 旋转蹬踏,故名胡旋。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大多使用击乐器,《通典》记载:“笛鼓二,正鼓一,小鼓一,和鼓一,铜钹二”,胡旋舞曲中有 笛鼓、大鼓、和鼓等,击乐器敲打起来节奏更鲜明,曲风轻快,营造的气氛更为热烈,富有感染力和趣味,能使人随之一起舞动。
相比于传统的汉族舞蹈,胡旋舞对场地和人力的要求更加灵活。胡旋舞者是在一张小圆毯上进行舞蹈的,舞蹈空间有限,对舞者的技艺考验就更大。舞伎在跳时,足尖站立或者是前脚掌三分撑地,好像要腾跳离地而又未离,双手上举, 急旋如风。舞伎身披长巾,在越转越快地飞舞时,手执长巾动作轻盈,有种行云流水般的美感,比传统的中原舞要更奔放活泼,而且组合也很便捷,一人可舞,二人可舞,多人亦可一起舞。
胡旋舞的舞姿更为律动,具有西域的民族特色,让人更能直接的感受到热情与欢快。胡旋舞者跳舞的节奏十分洒脱。胡旋舞中,舞者们昂首、挺胸、收腰,调动整个身体的协调性,使舞蹈呈现出动态美。充分的眼神交流,附带着扭脖子,转头等辅助性动作,在击打乐的衬托下,显现了 柔中带刚, 热烈奔放的特色。
唐朝人把流传在宫廷、豪门和民间的表演性舞蹈,按其风格特色分为 “健舞”和 “软舞”两大类。一般说来,健舞动作矫健,节奏明快;软舞优美婉柔,节奏舒缓,风格与健舞相反 。
而上文提到的胡旋舞就是著名的健舞。除了胡旋舞外, 胡腾舞、拓枝舞、剑器舞等都是著名的健舞。健舞多出北地,动作雄健有力,节奏明快,配以激越的鼓声,很符合唐代 开阔刚劲的时代精神,又呈现着 色彩缤纷的异域风情。
唐代共有十种健舞,有六种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只有柘枝舞、剑器舞、胡旋舞、胡腾舞四种留下资料。这其中除了剑器舞带有浓郁的中原气息,其余三部从名字即可知道,无一不是西域的泊来品。由此见唐朝对胡舞的借鉴、融合程度极深。
而属于软舞的舞蹈中,以 《绿腰》、 《春莺啭》影响最大。《绿腰》又写作《六幺》、《录要》。唐德宗贞元年间,乐工给皇帝献了一支曲子,皇帝听得很满意,教人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摘录下来,于是这个乐段就叫“录要”。这个“录要”曾被编为琵琶曲,成为当时的流行乐曲,有 “ 六幺水调家家唱” 的说法。软舞的《绿腰》就是根据这个曲子编成的。相比于健舞而言,软舞更加优雅柔和,动作柔美飘逸,配乐轻柔婉转。
不论是健舞还是软舞
也不论是西域胡舞还是中原汉舞
盛唐都用自己 海纳百川的胸襟
吸纳接收了一批又一批舞种
丰富多元的舞蹈艺术
在盛唐 兼容并包的开放风气中
互相融合发展
最终造就了大唐乐舞艺术的繁荣
大明宫研究院出品的 “不无聊的研究”
让唐史更有料
从美食到乐舞
缤纷多彩的唐代生活
相信你已经了解了很多
随后,我们将带来
不无聊的唐史栏目
敬请期待
千宫营造 | 道路加码!民生大事心连“新”
大明宫建筑数字复原展,亮相云栖大会!
洞见千宫 | 轴带相连,演绎城市发展!
策划:付 潇
初审:王 晶
终审:孙 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