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孝道这样重要?

足球世界杯规则

从少到大,父母及师长都教导我们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孝道在儒家伦理中最为重要。《说文解字》指出:“孝,善事父母者。”说明子女善待父母是为孝。先秦时期的亲子关系不但主张子女行孝,还强调家长要对子女表现慈爱,所指的就是“父慈子孝”。《孝经‧三才章》中记述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早在先秦时代的文献《尚书‧康诰》中,已提出为人父者应爱护子女,为人子者要体察父心,双方都要承担各自的伦理责任。

以孝治天下

春秋时代,宗法制度渐渐崩溃,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十分普遍。如《左传‧文公元年》所载,楚国太子商臣逼迫其父楚成王自缢,这无论对君主或家长的权威都造成很大冲击。及至战国末期,社会经历长期战乱,逐渐出现统一的趋势,而这种趋势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君主权力集中。当时的法家认为,“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可以治国”,主张透过刑法的强制手段去驾驭臣民,以确保君权稳固。自此,君权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同时,伦理政治化的思维传统,也促使父权得以随着君权的提升而逐步膨胀起来。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取得政治优势,着意推动经济变革,如秦国为了增加社会上家庭的经济单位,规定男子成年必须与父母分开居住,另立门户。这就是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中的“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些措施虽然可以令国库增加收入,但亦增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因为家庭成员之间经济各自独立,利欲熏心,互相计较,关系容易变得恶劣。如《汉书‧贾谊传》记载:父亲借用农具,子女就自矜为施恩;母亲自取箕帚,子女随即责骂。当权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便强调孝道。及至汉儒正式提出“三纲” 的理论,确立了君臣、父子之间的主从关系,便开启了后世封建王朝接近二千年“以孝治天下”的主流政策。

孝道在古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是审核能否做官的条件之一。自汉武帝在元光元年下令郡国举荐孝子,往后历朝历代的君主都沿用这种选官标准,以及罢黜官员的准则之一,“不忠不孝,宜除名削爵”。为了宣扬孝道,朝廷亦规定《孝经》为必读之书,多位君王如晋元帝、梁武帝、唐玄宗、清世祖等也曾亲自注释《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