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平实验室2024年04月08日 12:03:550人参与0评论编者按:
最近三十年来,如果说有哪项技术对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最大,必然首推互联网。相比其他技术、理论,互联网前所未有地改变了社会格局:生活更加便捷,生产更加高效,娱乐更加多样。
在让生活更加便利的同时,互联网也在前所未有地冲击着传统秩序:许多传统社会中不会出现的行为模式,在网络世界司空见惯;许多传统社会中习以为常、被认为不会有什么利益或影响的行为,借助网络的力量,爆发出了让前人难以想见的力量;口碑、评价、看法,这些传统上十分难以收集的主观意见,在这个时代逐渐影响乃至主导了很多人的行为。借助传播的力量,网络汇聚了巨大的能量,也带来了许多全新的问题:从网络暴力到线上赌博,从电信诈骗到网络黑产,这些问题,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新时代的难题。
这些网络时代出现的新问题存在两个特点:1、网络化后的共性,如能够在极短时间内、以相当低的成本复现,采取隐蔽措施后难以对其操作者进行追踪等;2、具体行为的行为模式与传统模式存在一定相似性,借助网络因素涉入后,许多传统上的小问题在网络化后爆发了巨大的影响或危害。
如果仍停留在传统框架下处理这些问题,往往会面临无法有效发现、反馈、处理甚至理解其危害的境况。处理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跳出传统框架,结合网络化背景分析其行为特点。在充分分析其模式、了解其特点,并权衡利弊后,方能实现对其的有效治理。
例如,在讨论网络危害行为时,网络水军是许多人都会提及的概念。针对网络水军的惩治,相关参与方采取了包括实名制、打击处罚在内的各种措施,手段之多样、严厉,仿佛网络水军是一切网络危害行为的罪魁祸首,解决其就能一劳永逸。然而,关于网络水军究竟是什么,如何界定,为何有危害,基于何种动机,却少有讨论。许多人甚至将网络水军归类为中文互联网特有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没有分析,关键的问题未能确定,问题的解决自然无从谈起。
作为对此类问题的尝试性分析,本文将通过“网络水军”这一现象的历史发展入手,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整理与探讨,从相关定义出发,讨论其出现的背景、各地的规制措施等内容。
互联网诞生之初即以其沟通的便利性、数据的以获取而获得许多拥趸。许多人曾经一度认为,互联网的诞生,将彻底消除信息不对称。借助网络,“全知全能”似乎不再遥远。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知识的迅速传播与污染后的真假难辨,让我们陷入了新的无知。这种无知,在“张拾迈”事件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一篇自2010年9月初开始传播的文章中,虚拟人物“张拾迈”教授经过全面、细致的研究,得出了“中国的地质不适合建高铁”的结论,其文章看起来很专业,结论似乎也有充分的数据支持。实际上,“张拾迈”教授这个人根本查无此人,其文章中引用的科学概念更是子虚乌有,整篇文章,实际是网友杜撰的钓鱼贴。
这篇杜撰恶搞的钓鱼贴,因其生动的语言、貌似丰富的数据、似乎专业的研究、真假难辨的行文、耸动的内容,引起许多网民的关注,一时之间流传于各大论坛。为此,相关单位多次辟谣。然而,第一财经日报于次年7月,仍在其文章《高铁“自主创新”之谜半生不熟的列控系统》中援引了查无此人的“张拾迈”教授的言论,因此成为了网友群嘈的对象,媒体的公信力大受冲击。
这样的经典恶作剧,在互联网发展史上留下了经典的一页,也将互联网强大的知识污染能力带入了公众视野。每当这些情况出现,许多人便会将其指向一个群体——网络水军。许多人对网络水军的印象,便是假信息、网络暴力。
当然,网络水军并不总是炮制虚假信息,网络水军所带来的问题,也远不只是传播虚假信息、成为网络黑社会。
一、什么是网络水军
有趣的是,虽然网络水军被媒体、大众反复讨论,网络水军究竟是什么,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在人民网2015年的一则报道中,将网络水军定义为“受雇主的委托(主要是金钱上的雇佣关系),为他人删帖或者营造网络之势的人”(以下简称“定义一)。定义一实际指向了几乎所有在网络从事营销活动的人,将网络水军定义为网络营销的代名词。
2020年8月19日,百度百科中网络水军的定义为“一群在网络中针对特定内容发布特定信息的、被雇佣的网络写手(以下简称“定义二”)。网络水军通常简称水军,又名网络枪手,他们通常活跃在电子商务网站、论坛、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中。他们通过伪装成普通网民或消费者,通过发布、回复和传播博文等对正常用户产生影响。”
总的来看,虽然上述两种定义各有不同,但都指向了同一类行为——网络营销。其中,定义一的界定过于宽泛,定义二则将网络水军限制在伪装身份型的网络营销。考虑到大量中性网络营销行为的存在,我们认为,将中性营销行为界定为偏向贬义概念的网络水军,不符合客观实际。百度百科的定义,更符合实际情况。
同时应当注意的是,除了定义二指向的发帖行为外,在一般公众的看法中,点赞、转发、点击链接等非写手行为,也被认为是网络水军的典型行为。
二、网络水军的兴起
虽然网络水军这一词汇到底什么时候出现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一般认为,所谓的网络水军,脱胎于最早网络论坛中的灌水(向论坛中发大量无意义的帖子)——有感于灌水的效果,少数商业嗅觉比较灵敏的人尝试通过收费发帖引发关注获利,并由此逐渐发展形成了如今作为网络营销形式的网络水军。
2004年,“芙蓉姐姐”将自己的照片发布到了水木清华等社区,其另类的风格,迅速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并在当时出人意料的通过负向评价迅速成为网络红人,是早期“黑红也是红”的启蒙人物。
2005年,或许是借鉴前者的经验,与芙蓉姐姐形成强烈对比的天仙妹妹出现,并迅速获得追捧——在2012年中国新闻网的一则报道中,网名“浪兄”的男子向记者承认,正是其受到当地旅游部门的请托而炮制了这一热点事件——也是我们目前找到的最早的网络营销事件。在这一时期,制作爆点热贴成为此类网络营销最有效的手段。
2010年左右,360与腾讯爆发引人关注的3Q大战,腾讯一方指责360动用了大量水军。2012 年贺岁档期,《一九四二》和《王的盛宴》两部同期上档的大片上演水军大战,双方互泼黑水。《王》的宣传人员承认在宣传过程中使用“ 水军 ” 维护口碑,《王》的导演陆川也公开回应了被迫雇佣水军的事实。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见不得光的水军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公众面前。自此以后,动用水军,也开始成为公司、明星制造热点的常规模式。每当负面新闻出现,指责竞争对手抹黑,也成为公司辟谣的惯常手段,水军团队也自此越来越壮大。
三、从搜索引擎看水军的发展历程
从搜索引擎的数据来看,也可以发现网络水军的发展轨迹。我们在某搜索引擎上查找了自2004年开始历年含有“网络水军”、“网络 水军”等相关字眼的网页数量,结果如下图。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发现了网络水军发展有如下特点:
1、网络水军发展的两个关键阶段
有关“网络水军”,有两个较为明显的时间点,一个是2009-2010年,在这之前,与水军相关的消息极少,在此之后逐渐增多;另一个节点是2016-2017年,在这一年中,与水军相关的信息较前一年增加了超过20倍。在2009年之前非常少见的网络水军,经过2009-2010、2016-2017年两个关键节点后,迅速发展,其相关网页十几年间的增长超过千倍。
以 “网络水军”为关键字的历年搜索结果折线图
以 “网络 水军”为关键字的历年搜索结果折线图
2、“水军”含义的历史性变化
以具体搜索结果来看,在09年之前,虽然也能通过“网络 水军”得到搜索结果,但排名靠前的结果中的水军通常是指军队或游泳队。在我们能够找到的这一时期中,唯一能够与网络营销这一直接关联的结果,是一个“水军”的营销广告。
以这个搜索结果为分界点,水军这一词汇的含义,逐渐由水中的军队,演变为了网络灌水营销。
有趣的是,与现在许多水军不愿为大众所知的状态不同,这一时期的水军更像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水军”公司更是励志发展成为行业巨头。
3、网络水军的发展与负面化
在2009年之后,网络水军开始作为营销手段逐渐流行。但与此同时,网络水军又一度与黑社会、间谍战等字眼联系非常紧密。利用水军入侵网络、完成文化侵略又或者实现网络霸凌,成为这一时期“网络水军”的关键字。在利用网络水军完成网络营销日益流行的同时,网络水军也成为了网络黑、灰色地带的代表。在许多网民的心目中,网络水军一度成为“捧人推手”和“网络打手”的代名词。有关打击水军净化网络的呼声逐渐高涨。舆论影响之下,网络水军逐渐转入地下,既不公开自我宣传,也不公开其营销对象,逐渐发展为我们熟悉的,以隐藏自身身份为特色的网络营销模式。
四、水军的运作模式
1、传统模式-网络写手
从水军具体的操作手法来看,早期的水军营销方式通常集中于炮制热帖并想方设法维持、推广其热度。在这一时期,如何寻找热点创造话题十分重要。例如,在前述的天仙妹妹一例中,炒作者即是通过制造民族风美少女这一话题,来实现其推广地方旅游的目的。
2、制造、利用虚假信息
为了制造热点打造话题,材料的裁剪乃至捏造不可避免——在这一时期假消息的巅峰之作、前述的“张拾迈”事件中,甚至以往颇具公信力的知名媒体也被波及。与张拾迈事件的恶作剧性质不同,水军往往以盈利为前提。借鉴此种恶作剧的炒作风格,通过水军、软文立人设、司设,在娱乐圈、企业界逐渐形成风气。
3、转评赞:微博时代的网络水军
进入微博时代,网络曝光的焦点逐渐集中在少数的大V身上,这些关键意见领袖(KOL,即KeyOpinion Leader)的言论,往往会对社会舆论造成十分重大的影响。通过僵尸粉炮制大V,与大V合作或@大V,通过多种方式上热搜、撤热搜,成为微博营销的重要手段。2013年的“大概八点二十分发事件”,即是典型的利用名人转发,实现网络传播的案例。如果说以往的案例中人为操作都没有直接证据,20年6月份的蒋某事件中,通过人为手段操纵舆论,则得到了印证。
4、数据的虚假繁荣
随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能手机、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相继出现,越来越多实体行业开始进入互联网。由于商家在平台上的美誉度、销量等直接影响其搜索排名等关键数据,在传统的软文、点赞、假评论之外,虚假的下载量、播放量开始成为这一时期水军的重点方向。
2018年,某吴姓歌手在北美iTunes榜单占据了第一到第四位,实现屠榜。在这一事件中,营造热点的方式即是通过人为制造下载数据,通过这一非“写手”的方式,实现了其目标。事件的后果,是该行为引起了普遍质疑,并最终导致其作品被下架。
同一时期,还出现了某些剧集网络播放量迅速突破百亿,以及大量商品销售数据造假等现象,越来越多明显有水分的数据开始充斥娱乐行业乃至传统行业。
5、反串、抹黑、广告:水军的其他形式
如果说前述的行为,基本都是偏向正面的热点营造,许多水军的行为,开始走向反向营销。前述《一九四二》和《王的盛宴》的水军大战,双方通过攻击对方声誉来变相抬升自身,即是此类营销行为的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之上,还发展出了通过自黑->重新洗白的手段进行水军反向营销的模式。
除此之外,还发展出了利用虚假内容或标题党引流的水军营销。
某网剧再现了明星经纪人通过反向营销洗白旗下艺人的过程
从以上典型水军模式可以发现,网络水军,并不总是发布虚假信息或通过网络暴力的方式进行营销。通常意义上的水军定义,既不仅是网络写手、也不限于造势,其传播的事实或真实或虚假,无法一概而论。但无论如何,网络水军自其发展之始,都始终保持如下两个基本特点:1、以网络作为其手段,扮演第三方营销的角色;2、通过各种方式隐藏其网络营销者的真实身份。其核心,是隐瞒商业目的营销造势。
五、网络水军发展现状
网络水军能够成功的关键,在于对自身真实身份的隐蔽。在这层隐蔽的身份加持之下,网络水军的信息传播更加便捷、顺利。貌似中立的第三方身份,也使其更容易让营销对象将其认为是“我们”或“他们”的一员,从而更容易实现营销造势的目的。总之,借助这种隐秘的营销形式,网络水军的操作者得到了巨大的利益。也正是这一层隐蔽的身份,让网络水军始终处于争议甚至风险之中。
由于水军影响力的扩大,各方都开始以净化网络环境为由,开展行动。甚至有一种趋势,是将所有网络不良现象,认定为水军。并以反对、打击水军的名义,打击对手、无限制扩大打击范围,以加强自身正当性。
然而,这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正如我们所说,水军之问题,在于其使用了隐蔽手法进行营销。而现在的趋势,是将问题扩散到针对所有营销活动,甚至所有网络不当行为。这就使得一方面打击水军的手法没有针对性,随意打击;另一方面又以最恶劣的网络不法行为为模板,建立打击措施,大炮打苍蝇;一方面罪责不适应,另一方面又殃及池鱼。
六、水军发展历程的社会解释
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虽然各网站、bbs、主页、聊天软件的竞争也很激烈,但由于商业模式还没有跑通,网络沟通更多是网友之间的灌水行为,难以获得经济利益。这一时期,各大网站百花齐放,莲蓬鬼话等板块的影响延续至今。为钱发帖的网络营销行为开始出现,其中不乏“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这样的行为艺术,但整体影响仍然较小。
进入互联网发展的第二阶段,之前的独立站、博客、BBS等逐渐退出舞台,网络的流量逐渐集中到少数几个平台,平台成为互联网的主导力量。由此,流量成为利益的焦点:仍处于发展阶段的平台,为应对投资人与竞争者,需要更多的流量、更好的数据以展示其竞争力,扩大影响力;商家需要流量,以获取平台的支持和倾斜;甚至,粉丝也需要偶像获取更多流量,以证明自己的眼光和地位。流量的经济价值凸显,催生了网络营销的需求。
相对于正规的网络营销,水军式的网络营销见效快、数据好。对于很多网络营销效果不佳、甚至追求快速实现营销效果的主体而言,虚假流量成为他们的可选项甚至优先项。随着流量竞争的白热化,制造虚假流量的水军行为逐渐开始大行其道,甚至出现网剧动辄几十上百亿点击量的荒唐情况。发展到最后,虚假流量的效应甚至溢出到国外——在欧美寂寂无闻的吴某某新歌霸榜iTunes美区,单曲榜十占其七,荒唐得肉眼可见,即是一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水军的大量泛滥,使流量的标志性价值减弱。同时,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期的结束,同质竞争烈度降低,水军这一“流量”制造与分发接口,成为各方和平时期的钟无艳,不在具有拉拢价值;甚至正规的网络营销,也受到波及,成为清理和针对的对象。同时,随着互联网的人口红利结束,主导能力越来越强的平台,将流量的分发视为重要的利润增长点,并开始逐渐加强措施清理水军;网络的大玩家们,也将水军视为争夺流量的对手、恶意竞争的工具。多种压力与趋势之下,水军的地位不复从前,作用也不再如此显著。
我们预计,随着平台之间竞争力度的进一步减弱与互联网增长的进一步放缓,平台对水军的清剿,将更加积极。同时,随着平台越来越多地改进推荐算法,增加引流入口,使用水军的效益将继续下降,水军将对越来越多商家失去吸引力。与天涯、贴吧等往日荣光不再一样,水军巅峰时期的各显神通,也将成为互联网往日的遥远记忆。
水军的高光时刻结束,并不代表水军就此消失。只要大多数人需要从第三方渠道获取信息,水军的需求就不会消失。随着平台竞争的阶段性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水军的需求将波动起伏,水军的形态也将更加隐蔽、更加多样化。
随着互联网经济价值的凸显,匿名营销,这种在传统上难以实施、也罕有成效的行为,在网络时代日益泛滥,逐步发展成今日的网络水军。但也应当注意的是,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水军虽在中国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却并非中国所独有。接下来,我们将以中国网络水军为模板,探究欧美水军的生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