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评剧坤伶

历届世界杯四强

评剧的前身叫莲花落,是一种在冀东一带很流行的民间演唱形式。早期艺人都是农民出身,所演出的剧目都是以农村家庭生活为素材,女性角色为主人公,所以评剧从历史上就形成了女角为中心的局面。但在早期,评剧是清一色的男演员,女性角色也都由男演员扮演,于是就涌现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男旦,其中就有被后世誉为评剧“第一男旦”的月明珠。

月明珠本名叫任善峰,嗓音动听,演唱善于传情,被称为“月明珠调”。后来评剧女演员在天津崛起,几乎都是从学他的腔调起家。1915年,月明珠随成兆才、金开芳等评剧第一代艺人组成的“庆春班”到天津河东晏乐茶园演出,就是以月明珠为台柱子,上演了《马寡妇开店》《卖油郎独占花魁》《杜十娘》《花为媒》《因果美报》等剧,红遍了津门。彼时每逢华灯初上,大街小巷都能听到“听月明珠去”的呼唤声。其声势远远超过了当时在天津演出的京剧班社,还引出了京剧大师梅兰芳专程到晏乐茶园观看月明珠演出的一段佳话。

上世纪20年代开始,吸收女演员加盟评剧,已成为必然趋势。随着一大批坤伶占据评剧舞台主导地位,男旦逐渐失势,他们大多都改了行,或演老旦彩旦,或演生行丑行,均处以“傍角”地位。

居于第一代坤伶首位的是李金顺与花莲舫。李金顺嗓子好,不管多大的戏园子,她一张嘴都能灌满堂,她的唱腔不仅调门高、韵味足,而且会用气口,声音坚实饱满。在唱腔中还夹杂一些冀东的语音,乡土气息很浓,听着特别入耳,她把月明珠的腔调发挥到了极致。在评剧班曾经传说李金顺“唱凉茶水”的趣闻:观众在茶园边喝茶边听戏,刚把茶杯端到嘴边,听她一开唱就忘了喝水,一直到她唱完,茶水也凉了才想起来喝。

花莲舫是个孤儿,幼年时学过河北梆子和梅花大鼓,一直在坤书馆演唱,后来才改学评剧,她与李金顺都是评剧早期著名艺人孙凤鸣(艺名东发亮)的徒弟。她的嗓音宽亮,气息饱满,发声坚实有力,扮相俊美,腔调朴实俏皮,一般人很难学得上来。虽然她比李金顺晚登台几个月,但不久就与李金顺齐名。初始在南市华乐落子馆演唱,后来两人同组“金花玉班”,一年后独自挑大梁,在天津同庆戏院演出达十一年之久。当时天津观众听花莲舫的戏跟听李金顺的戏一样着迷,有很多家庭妇女为听花莲舫的戏都不回家做饭。

刘翠霞是紧随李金顺与花莲舫之后,在评剧坤伶群体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女演员。她的嗓音响亮,调门高、底气足,不论一段唱有多少句,都能一气贯通,而且越唱越冲,观众听着非常过瘾,是名副其实的“金嗓子”,被业内称为“评剧第一女高音”。她起初搭李金顺、花莲舫的“金花玉班”,给她们唱二路“里子”活,后来就单独挑班,成立了以她为领衔主演的“山霞评剧社”。上世纪30年代天津报界曾发起过在评剧坤伶中“选皇”活动,她得票最多,荣膺了“评剧女皇”桂冠。

刘翠霞不仅艺术精湛,而且人品有口皆碑。1939年,天津发大水,许多艺人无家可归,生活无着。她在东马路国民戏院设置了一个临时救济站,用船把住在低洼处被洪水包围的同行接到救济站,管吃管住,帮助大家渡过难关。刘翠霞于1941年7月病故,年仅30岁。出殡之日,送葬队伍长达一里多地,可见人们对她的崇敬。

白玉霜本名李桂珍,是莲花落艺人李景春(艺名粉莲花)的养女,幼年学过京韵大鼓,14岁时拜师孙凤鸣学习评剧,不久就登上舞台,20岁出头就成为红极一时的名伶。她身材高挑,面貌清秀,扮出戏来妩媚艳丽。她最初给花莲舫等演配角唱开场戏,后来就自己挑梁。白玉霜根据自己中低音强,共鸣音好,丹田气足的特长,一改评剧老腔老调的高亢粗犷,代之以委婉柔润。尤其她采用的低弦低腔唱法,迂回婉转,韵味绵长,增强了评剧声腔的抒情色彩。1936年,她拍摄了一部反映评剧艺人生活的电影《海棠红》,红遍大江南北,她被冠以“评剧皇后”与“电影明星”双重美称。

爱莲君出身贫苦,12岁时拜师赵月楼学习评剧。她禀赋聪颖,学习刻苦,14岁时便由养父赵连琪为其组织了“爱莲评剧社”独自挑班,16岁时曾远征上海,与白玉霜等联袂献艺,轰动一时。

爱莲君肇始舞台之时,正是以李金顺、刘翠霞为代表的高亢激昂“大口落子”风靡剧坛,深入人心。她没有步前人的后尘,而是独辟蹊径,运用清新隽永、娇柔妩媚的“疙瘩腔”自成风格,大大提高了评剧声腔的表现力。尤为可贵的是爱莲君在从艺生涯过程中,曾三次到日本大阪灌唱片,在评剧史上是第一个把评剧介绍到国外的演员。令人惋惜的是,她英年早逝,21岁时便离开了人世。

(《今晚报》7.27 赵德明)